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把产业做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评价80家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GDP1.7%以上。
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总投资329.2亿元的109项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企业上云10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7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绿色工厂1家。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工程,深入推进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创建。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河南省(巩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着力引进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易信科技物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谋划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园,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促进服务业提速提质。加快安联商业广场、正商五星级酒店等39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提速发展。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做优,努力把巩义建成郑州西部山水特色“公园城市”。
强化沿黄生态保护。坚持“浅滩、中滩、高滩”三滩分治,实施黄河新冲积滩地、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抓好河洛湿地公园、大力山森林公园、神都山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绿色生态走廊。
加快建设绿水青山。以建设“一滩两区、五园五带、十廊十场(点)、百村万户”为主线,抓好南部山区4.3万亩营造林、北部邙岭非耕地空间植绿补绿、生态水系景观带、干线公路廊道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绿化工作,加快嵩顶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新建森林小镇4个、森林乡村20个。坚持“四水同治”,加大生态水系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河道整治、公园改造、蓄水闸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有序推进伊洛河治理、小浪底南岸灌区巩义段、南水北调引水等水生态项目建设。
积极开展园林绿化。有序推进郊野公园建设,新建综合性公园、微公园游园5处,完成16条市政道路、23个渠化路口绿化,加快建设“城在林中、园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公园城市。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加快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加大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等结构调整力度,严格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管控,重点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调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坚持“三生融合”理念,加快推进年度计划投资226亿元的310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人口向城区集中,把城区做大,努力把巩义建设成为在中原地区独树一帜的宜居幸福城市。
突出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完成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化工厂工业遗址公园城市设计、双槐树遗址周边景观规划设计。启动“美丽镇区”规划建设,年内完成各项规划编制,利用两年时间,推动15个镇和永安路街道实现规划覆盖、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管理有序。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G310改建、人民路伊洛河大桥、大唐至韩门道路跨S312互通、陇海路西延等工程建设,确保年底完工通车;积极沟通对接,争取郑洛高速巩义境、焦平高速巩义境、大河文化绿道等工程开工建设;做好G207巩义境新建工程、S235巩义境改建工程、芝田路南延、人民路西延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持续完善供水、供热、燃气、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开工建设第一水厂,完成原水管线和取水泵站建设,铺设主城区及东五镇配水管线30公里以上;加大燃气进村入户力度,新增通气1.5万户。加快“一馆一园一中心”建设,确保全民健身综合馆、区级体育公园、智慧城市体验中心竣工投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强力推进城市“双改”。加快苏秦路西段、光明东路等20条道路建设及7条道路示范段改造;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8个,年内完成35个,高标准打造示范小区3个;深化“序化、洁化、绿化、亮化”常态管理。
坚持文、旅、城融合发展,积极融入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建设,把文化做亮,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围绕双槐树遗址梳理河洛文化,围绕伊洛河梳理大运河文化,深入挖掘研究,打造标志性项目,健全配套服务体系,讲好文化故事,努力把巩义建成黄河流域具有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
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河洛文化、运河文化、宋文化、豫商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加快推进巩义窑址、永厚陵等遗址公园建设,开工建设永昭陵环境提升工程、包公廉政文化公园等项目。持续推进巩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双槐树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加大对河洛大鼓、小相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推进文旅城深度融合。加快河洛文化城、罗曼小镇、天河龙湾生态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沿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抓好浮戏山旅游综合开发、长寿山景区综合开发、嵩顶云谷乡村旅游、五指岭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南部生态旅游休闲区;深入挖掘豫西抗日根据地、香玉故里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办好长寿山红叶节、嵩顶冰雪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策划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分量的文艺项目,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体验。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达15万吨以上。推广种植优质专用小麦4万亩,加快推进6个郑州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建设。培育壮大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增绿色食品8个。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大南沟村、海上桥村、新山村等美丽乡村精品村。新建改建农村道路50公里以上,打造精品示范公路3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公里。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扶贫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大力实施“三年强村计划”,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80%以上。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开放招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国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产业集聚区体制等领域改革。坚持“亩均论英雄”,实施差别化管理政策,落实新增用地指标与盘活存量用地挂钩机制,推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等17个核心指标,深化一件“事”“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减环节、减事项、减时间、加速度,千方百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抓好一“事件”“一网统管、依法处置”改革,扎实推进政务一体化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拓展“一窗通办”服务模式,不断压缩审批服务时限,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开展“三送一强”“一联三帮”活动。
持续强化开放招商。确保引进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2个,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增长3%以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创业补贴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持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个。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建设,竣工交付2155套,回迁群众2041户。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提高优待抚恤和帮扶援助工作水平,进一步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努力办好美好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三彩实验学校、学院路幼儿园等6所学校项目建设,新建教师周转宿舍226套。全力推进郑州城建职业学院建设,确保秋季建成招生。继续推进“名校托管”办学改革,加强校际合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建设健康城市。以健康巩义行动为载体,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确保市医院东区医院一期投用、二期开工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各项赛事活动100场以上。
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根据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要求,前期向“两代表一委员”、市民群众等各层面广泛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共征集到意见建议2083条,经过多轮筛选论证,形成10件候选项目,全力以赴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新阶段、新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我们将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上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针对短板弱项研究务实举措、行动计划,对标对表,校准偏差,做细做实,真正把新发展理念转变成头脑中的“操作系统”、工作上的行动指南,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能提升,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更加出彩。